普洱贡茶:风靡京城,声名远扬的皇室宠儿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普洱贡茶:风靡京城,声名远扬的皇室宠儿

清末皇帝爱新觉罗·溥仪,与著名作家老舍有着很深的情谊,一次喝茶时,老舍就问溥仪:“你当皇上时,喝的是什么茶?”

溥仪想了想,说:“按清宫的生活习惯,夏喝龙井,冬喝普洱。”

老舍对龙井茶很熟悉,却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,溥仪就为他介绍:“普洱茶是皇室的宠物,还是朝廷馈赠各国首脑、贵宾的礼品,深受外宾喜爱。”

这话是否可信,或许能从大贪官和珅上找到答案:

公元1799年(嘉庆四年)9月19日,军机处奉命查抄和坤府,除了海量财宝外,还发现“普洱茶三百八十八团又五桶,普洱茶膏百九十匣”。

当这些奇珍异宝送到嘉庆皇帝面前时,他下令让所有财物都充公,唯独留下了这些普洱茶,

两位皇帝的例子,就是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清朝至宝——普洱贡茶。  

普洱贡茶的诞生

说到普洱贡茶的起源,其实要追溯到朱元璋,这位明高祖不仅大刀阔斧地改革了延续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,还阴差阳错地使普洱茶的紧压形制得以诞生。

据说穷苦贫民出身的朱元璋,从小就看不惯茶叶繁琐的研膏烘焙工艺,还认为地主老财们喝茶时又要碾磨,又要烤茶,完全是在浪费时间,压榨百姓劳力。

公元1391年(洪武二十四年),皇帝朱元璋正式下令,停止制作龙团凤饼,并要求所有贡茶都改成炒青散茶。

不过炒青绿茶虽然方便,但没有各种手段加以抑制,茶性寒凉的弊端也逐渐显露,并不适合所有人品饮,这就引发人们去探索更多不同的茶叶品类。

“茶苦而寒,阴中之阴.....若虚寒及血弱之人,饮之既久,则脾胃恶寒,元气暗损,土不制水,精血潜虚,此茶之害也。”——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  

明朝中期出现的全发酵红茶,清朝前中期出现的半发酵青茶,后发酵的黑茶、轻发酵的白茶和黄茶等,是前代制茶工艺的积累质变,也有用发酵规避绿茶弊端的原因。

总之,改蒸为炒在漫长中国茶叶史上,这也是一项堪称转折点的改革,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唐宋制茶工艺和饮茶文化的断代,但也推动了六大茶类的蓬勃发展。

而且,这正是普洱茶能够走出无数大山,在京城展开璀璨光华的绝佳机会。

普洱贡茶的发展

公元1381年(明洪武十四年),明朝大将蓝玉、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大军平定云南后,不仅在此地驻兵屯田,还陆续移民过来近300多万汉人,稳定边疆。

汉人再次开垦荒地、兴修水利,促进云南农业飞速发展,也使这里诞生了许多特色茶类,如昆明的太华茶、大理的感通茶、以及车里的“普茶”。

公元1383年(明洪武十六年),朝廷下令将“普日”改为“普耳”,明朝万历年间,又改“普耳”为“普洱”,而这里产出的茶叶,就称为普洱茶。

此时普洱茶不仅得到正式命名,而且形成了独特的“蒸而成团”紧压工艺,之后更是蓬勃发展,甚至还出现在了一众历史文献中,成为了云南茶的代表。

“车里之普耳,此处产茶,有车里一头目居之。”《云南通志》

“士庶所用,皆普茶也,蒸而成团”。谢肇制》

“普洱茶蒸之成团,西番市之。”方以智《物理小识》


如果赋予普洱茶人格化,那明朝时期的她,还只是“邻家有女初长成,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地方茶。

那清朝,就是其成就尊崇贡茶地位,绽放”我花开后百花杀“这一无上光彩的重要时刻。

普洱贡茶的辉煌

公元1650年(顺治七年),清朝的贡茶机构由户部改为礼部,进一步走向制度化和体系化,贡茶区域也从明代五省扩展到十三个省份,而云南正是其中之一。

公元1716年(康熙五十五年),云南文山(时称开化)总兵阎光纬,进普洱茶肆十圆,孔雀翅十副,女儿茶捌篓“,首创普洱茶进贡皇庭之先河。

公元1729年(雍正七年),云贵总督鄂尔泰决定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,同年8月6号,云南巡抚沈廷正式向清宫上贡普洱茶。

公元1734年(雍正十二年),云南巡抚张允随,进贡普茶蕊,普芽茶,普茶膏,大普茶,中普茶,小普茶各百,女儿茶和蕊珠茶各千,入京普洱茶数量渐增。(《雍正十二年云南巡抚张允随贡品清单》第一历史档案馆)

其中数量最多的紧团茶仅供上贡,分为大,中,小,女儿茶,珠茶等不同规格,女儿茶一词,意指则为年轻女性谷雨后所采,重不过百。

蕊珠茶和散茶为瓶装,普洱茶膏为匣装,当时普洱茶的单位,元、圆、个存在混用情况,不过表意大同小异,一般以圆为计;

公元1790年(乾隆五十五年),乾隆皇帝御批宗室亲贵,中央大员,地方大吏等84位高官大臣为进贡人员名单,普洱贡茶的体系也更加完善和齐全。

公元1794年(乾隆五十九年),云贵总督富纲,在数月内先后上供四次普洱茶,以供皇宫内庞大的消耗需求。——《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》卷55记

公元1791年(乾隆五十六年),《红楼梦》首个活字刻本“程甲本”现世流传,其中提到普洱茶的段落就多达7处。

如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三回“寿怡红群芳开夜宴”就写道,吃过饭后,贾宝玉邀家人共饮普洱茶(时称女儿茶),用来消食解腻,帮助消化。

我们都知道,曹雪芹是见识过当时京城上流社会生活的伟大作家,文中记载考究颇深,既然会这么写,说明当时的普洱茶,真正做到了上行下效的饮茶风气。

公元1826年(道光六年),一位叫阮福的年轻书生,写就一篇《普洱茶记》,全文不过千字,但却是历史上一篇以普洱茶为主角的记录性文章。

这篇《普洱茶记》短小精悍,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说出普洱贡茶在当时的地位:“普洱茶名遍天下。味最酽,京师尤重之。”

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得知,在道光年间,来自云南的普洱茶,已经成为“名遍天下”的中国名茶,尤其是在天子脚下的京城。

而备受恩宠的原因就是“味最酽”,普洱茶选用大叶种原料制作,滋味浓烈,茶气霸道,回甘厚重,这使其有别于其他地区以香气、形态而出名的茶类。

在如此确凿的证据面前,某些人又找到了批判点:普洱茶在清宫的地位十分低下,不过是宫女等杂役们的日常茶饮,皇帝每年能尝个鲜都不错了。

那普洱贡茶在清宫的地位,到底怎么样?

普洱贡茶的巅峰

饮用上,清宫里上至帝王妃子,下至宫女太监,大家都在饮用普洱茶,为此宫里还会以“月例”或“年例”的形式,专门发放普洱茶。

“皇上用普洱茶,每日用一两五钱,一个月共用二斤十三两,一年共用普洱茶三十三斤十二两。”——《宫中杂件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

祭祀上,能被用作祭品的普洱茶,都是由皇帝精心挑选,其中上供的消耗量不大,但祭祀期间所消耗的大量奶茶,也都需要以普洱茶为原料。

“嘉庆二十五年,寿皇殿中龛,东龛,西龛,安佑宫中龛,东龛,西龛,每日上供普洱茶各三钱,一年共用普洱茶四十斤八两。”《宫中杂件》

普洱贡茶,不仅是清朝皇室的至尊标志,让京城里的王公贵胄都趋之若鹜,还是作为国礼,赏赐给各国使节,显示皇恩浩荡和地大物博的重要手段。

公元1793年(乾隆五十八年),乾隆皇帝八十大寿,英国国王派出近800人使团,访问大清帝国。乾隆接见后赏赐奇珍异宝,包含大量普洱贡茶。

同年,印度马德拉斯总督一行为乾隆皇帝祝寿,乾隆下令在万树园设宴接待,并送出大量礼物,其中就包括普洱女儿茶和普洱茶膏等。

有个叫斯当东的英国使者对团茶很感兴趣,并描述到:“这并非散开茶叶,而是用“胶水”制成的球形茶叶。可以长久保持原来味道,在中国系最贵重之品。”

普洱贡茶的落幕

公元1903年(光绪二十九年)正月十八,慈禧太后传出懿旨,要有人陪她在颐年殿看戏,十五位大臣被宣召入宫并赏赐礼物。

“敬事房要取普洱中茶十五个,以赏赐颐年殿看戏诸臣”——《光绪二十九年御茶房日志》

“老太后进屋,坐在条山炕的东边。敬茶的先敬上一杯普洱茶。老太后年事高了,正值冬季,又刚吃完油腻,所以要喝普洱茶,图它又暖,又能解油腻。”——慈禧贴身宫女荣儿《宫女谈往录》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

而慈禧太后的万般宠爱,已是普洱贡茶最后的余温。1904年,云南兵荒马乱,盗匪蜂起,上供了200多年的普洱贡茶,也由此消失,成为时代的绝响。

从诞生于崇山峻岭,到首次进入京城,再到成为皇室标志,普洱贡茶在中国繁盛了近两个世纪,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。

直到鸦片战争的第一声炮响,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地位逐渐衰退,直到中国茶地位被印度茶所替代,普洱茶才短暂地告别了京城。


不过普洱茶并未就此画上发展的句号,在藏区印度等的边销市场,在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市场,在更加辽阔的南洋,都深深地扎根于当地人民的饮食中。

清朝贡茶的故事结束了,但普洱茶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

来源:陆离茶寮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